本期内容选题来自Flywheel飞未出品的播客对话栏目《来此知势》第20期节目《对话水贝商家:从培育钻兴起到黄金狂飙,珠宝的尽头竟是玄学?》,深挖黄金飞涨背后的行业机遇。点击此处或扫描下方二维码即可收听。
2024年,国际金价屡次创下历史新高。世界黄金协会2024年12月发布的报告提及,2024年黄金已40次打破历史纪录。进入2025年,黄金价格持续走高,2月19日,周大福足金饰品更是飙升至892元/克,创下历史新高。
(上海黄金交易所金价走势)
金价持续攀升不仅牵动投资者神经,也影响着消费市场。黄金首饰因其美观性和保值属性,成为消费者青睐的对象——款式过时可熔铸重制,急需资金时可变现回本。在这一背景下,深圳水贝——中国最大的黄金珠宝批发市场,逐渐从行业"秘密"转变为大众熟知的"性价比之王"。
作为中国珠宝行业的"心脏",深圳水贝承担着全国70%以上的珠宝流通,周大生也正是从这里起步,走向全国。这里汇聚了超过3000家珠宝企业,拥有20余座珠宝交易中心,形成了从设计、生产到交易、展示、推广及检测的完整产业链。可以说,水贝不仅是珠宝的集散地,更是品牌的孵化器。
水贝的商业模式的核心在于"大盘金价+低工费":金价透明且实时对标国际市场,工费低于品牌金店。这种模式让消费者可以用批发价买到零售商品,性价比极高。小红书上的探店博主们纷纷涌入水贝,使其成为黄金爱好者的 “朝圣之地”。
(图源小红书博主@阿包珠宝ZhangYR567)
然而,水贝的声名鹊起对行业来说喜忧参半。
过去水贝以批发业务为主,虽利润微薄,但凭借庞大的销量支撑,零售商们每年如朝圣般前来大量采购囤货。但大环境的不理想与下游分店的萎缩,迫使水贝从批发转型零售,催生出批零结合的商业模式。随着水贝在社交媒体上被更多圈外人熟知,也引发了消费者对品牌金店高溢价的质疑,加剧了行业竞争。
尽管高性价比对消费者来说诱惑十足,但对商家来说并非好事。由于毛利空间被大幅压缩,设计师和品牌难以投入足够的资源进行产品创新和品牌维护。一些展厅商家坦言,现在做珠宝生意几乎没有尊严可言,“一克黄金的净利润只有两块钱”,大家只能靠压低价格熬死同行来生存,“我们不是在卖黄金,我们是在‘熬’黄金。”
(图源今日金价小程序)
黄金价格上涨不仅改变了市场格局,更重塑了消费观念。过去黄金仅被视为保值工具或特定场合装饰品,如今在工艺创新与社交媒体营销推动下,越来越多年轻人关注黄金饰品的设计与时尚感。在珠宝配饰行业的社媒热度方面,黄金、珍珠、翡翠等品类声量占近 70%,黄金更是其中主力。黄金已逐渐成为时尚与文化的象征。
老铺黄金便是成功典范。凭借先进独特的古法金工艺和深厚丰富的文化底蕴,老铺黄金上市9个月股价翻10倍,成为了市场新宠。
(老铺黄金招股书)
据招股书透露,2023年,低于1万元的足金产品仅贡献10.1%的销售额,而单件售价1万-5万元的足金产品更是贡献了65%的销售额,5万-25万元的足金产品也贡献了19%的销售额。中高端产品的畅销,再次证明了年轻消费者不仅看重黄金的价值,更注重其设计感和文化内涵。
此外,招股书中也透露,2023年老铺黄金的毛利率达41.9%,与前述“一克黄金赚两元”形成鲜明对比。拥有独家技术和文化内涵的品牌,才能突破价格内卷的恶性循环。
黄金的光芒固然耀眼,但珠宝世界远不止于此。从定义争议到源头博弈,从证书暗战到工艺较量,每个环节都在左右珠宝的价值高低。
珠宝与奢侈品的等号早已被悄然擦除,价值数万的卡地亚钻戒与百元价位的施华洛世奇水晶都能被称之为“珠宝”——前者专注于18K金与天然钻石的打磨,后者用奥地利水晶和镀金工艺诠释时尚。狭义上的珠宝通常指由贵重材料制成的饰品,比如黄金、钻石、祖母绿等;而广义上的珠宝则涵盖了更多饰品,只要它能让你变得更美,哪怕是用玻璃或塑料制成的,也可以被称为珠宝。
(图源小红书@小小的珠宝指南)
随着科技的介入,珠宝的定义逐渐向外扩展,人造宝石频频崭露头角。培育钻石在高压舱中生长出与天然钻石完全相同的碳原子结构,合成红宝石的火彩甚至超越天然矿石。年轻消费者开始用"平替"概念重构价值认知。当培育宝石能以N分之一的价格实现同样璀璨,谁还在意它是否来自地底深处?
(图源小红书@MinM)
然而,坚守天然价值的行业玩家依旧会深入产业链源头。
以斯里兰卡为例,当地的宝石交易市场就像国内的农村集市。外来的珠宝批发商依靠“中间人”搭建交易桥梁。这些中间人不仅是当地人,还对市场了如指掌,熟悉各大矿主和货源渠道。他们的角色类似于“支付宝”,为交易提供一定的保障。批发商在当地租下办公室,贴上宝石需求清单,等着供货商上门。每天可能会有二三十个供货商带着货品前来,批发商需要在极短的时间内判断货品的真假、品质和价格是否合理。
这种采购过程充满了博弈。供货商往往会先拿出最差的货品试探买家,比如在一包宝石中混入玻璃或其他低质材料。如果买家能迅速识别并表现出专业态度,供货商才会拿出更好的货品。这种“试探-反馈”的流程几乎是固定的,即使与供货商已经很熟悉,每次交易仍会重复这一过程。
而对于普通消费者来说,溯源寻宝更像是布满陷阱的雷区。某位游客在泰国旅游时,被宝石店的中文导购热情推荐了一颗“红宝石”,源头价非常划算。但当消费者回国将宝石送检后,所谓的稀世红宝实为价值低廉的红色石榴石。导购利用中文表述差异,将“红色的宝石”伪装成“红宝石(Ruby)”,游客因不懂英文而上当。
(图源小红书@Bruce的宝石分享馆)
就连证书实验室,也不一定能为宝石的价值打包票。祖母绿的含油量是决定其价值的重要因素,但某些商家会先将宝石的注油洗掉后再送检,获得"微油"证书后重新注油,利润直接翻倍。在钻石领域,"套证"现象更为猖獗,同一颗钻石获取多份证书后,次品便能披着高档货证书的外衣招摇过市。
(图源小红书@颂予珠宝)
面对重重风险,行业建立了双重防御机制:信誉良好的实验室(如GIA或NGTC)出具的权威证书构成第一道防线,周大福、卡地亚等历经市场考验的品牌则用严格品控筑起第二道护城河。但真正维系行业生命力的,仍是工艺演进与文化叙事的永恒竞赛。
西方珠宝世家将独特工艺铸成品牌壁垒——宝格丽的Tubogas工艺让金属如丝绸般缠绕,梵克雅宝的隐秘式镶嵌技术令宝石悬浮于指尖。而在东方,复古工艺与传统文化的结合正在书写新篇章,年轻一代不再为"西方工艺崇拜"买单,而是期待珠宝成为文化认同的载体。
(珠宝品牌与国潮IP的联名)
从宝石矿场的原始交易到品牌工坊的精密雕琢,从证书上的技术博弈到设计中的文化叙事,珠宝行业始终在真实价值与附加价值的动态平衡中演进。当消费者逐渐识破营销迷雾,那些真正经得起时间检验的工艺传承与文化积淀,才会在喧嚣过后露出真容。
当传统珠宝执着于材质稀缺性与工艺传承时,情绪价值的衍生品正在悄然改写行业规则。在全球经济震荡的余波中,曾经被小心呵护的克拉钻戒,如今正在给手腕上28块8包邮的草莓晶让道。这并非简单的消费降级,而是一场关于情感定价权的博弈:当保值神话褪色,谁能把焦虑变成生意,谁就能握住新时代的财富密码。
疗愈珠宝的兴起,正是对这一命题的有力回应。这类产品不再困于"真伪博弈"或"工艺崇拜",而是用情绪共鸣构建新溢价体系。古有航海者将海蓝宝投入海中祈求平安,今有粉晶招桃花的美好期待。人类对珠宝的期待始终存在双重维度:既要装点皮囊,更要抚慰心灵。
近年来疗愈珠宝市场迅速扩张,呈现材质多元化与功能场景化两大特征。
水晶品类作为传统主力,其发展轨迹最具代表性。起源于古代神秘主义的水晶玄学,在20世纪末与心理学、能量医学结合,形成完整理论体系。2023年中国水晶饰品市场规模已达500亿元,预计2030年将突破千亿大关。徐艺洋、伊能静等明星的带货风潮,更将水晶消费推向新高度。但繁荣背后隐忧浮现:市场竞争激烈、价格体系扭曲、行业标准缺失、佩戴理论繁杂等问题,正使水晶市场陷入同质化内卷。
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文玩珠宝的异军突起。曾经被视为中年专属的菩提珠串,如今在年轻人手中焕发新生。
五台山官方旗舰店在2024年采访中表示,文玩手串的年轻用户占比三年间从20-30%跃升至60%。在小红书平台上,关于“文玩手串”的笔记高达380万+篇,常见的材质除了传统的木质、菩提外,还出现了檀木、乌木、和田玉、翡翠、晶石、绿松石等多种材质的手串,打造“木带宝”的风格。年轻人盘串不止为材质价值,更享受其带来的解压体验——手串日渐温润的光泽,既是静心修行的见证,也是独特的社交货币。
疗愈珠宝的兴起,标志着珠宝行业从物质崇拜向情感价值的跨越。通过挖掘文化记忆与心理需求,它打破了材质贵贱的固化认知,让珠宝成为承载情绪疗愈的文化载体。
消费者精神需求的迭代,也不失为另一种消费升级。当珠宝不再执着于稀缺性溢价,而是聚焦情感共鸣的生命力,便真正完成了从装饰品到心灵伙伴的进化——这既是消费理性的回归,更是人文关怀在商业领域的生动实践。
在价格飙升与市场内卷的浪潮中,珠宝行业风向也在逐渐转变——从对克重与溢价的执着,转向对工艺传承、文化认同与情感共鸣的深耕。在不确定的时代,人们愈发渴望珠宝成为精神的锚点,而非财富的符号。
那些既能镌刻文化基因,又能回应心灵诉求的品牌,终将成为时代的经典。毕竟人类永远需要相信点什么,哪怕只是相信一块石头的温柔。
注:本文基于Flywheel飞未数据库的数据分析得出,文中提到的品牌和产品案例,旨在展示市场趋势,不代表对具体品牌的推荐或背书。
《来此知势》是一档由宏盟集团旗下Flywheel飞未出品的播客对话栏目,通过观察消费现象、分析行业数据和与业内人士的探讨,揭示商业趋势,解读行业变迁。栏目已同步在小宇宙、喜马拉雅、APPLE PODCASTS、网易云音乐上线,欢迎在各大平台搜索《来此知势》订阅收听。